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其数据显示,该校2021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3.78%,未就业率为26.22%。这一数据与人们印象中相对较高就业率有一定差距,却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
过去,部分学校为了使就业率看起来好看,希望学生签三方协议,一旦没有或不签这种协议,有的高校甚至就不给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于是,暂时未就业的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想尽办法搞出了稀奇古怪的三方协议。不管通过什么渠道,经过一番操作,本校就业率变得好看了,往往超过90%,最后,就业率成了一个说不清的事。学校的数据很好看,但考虑到考研考公学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率显然应该没那么高。所以,这次当人们看到华中师范大学的未就业率超过25%,自然会觉得它是相对可信且真实的。
就业率掺水似乎慢慢陷入一种"剧场效应"。就业率数据好看,既能有效应对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又能在招生时赢得家长青睐,获取生源。有小心思的学校纷纷"起立",迫使其他学校不得不一起跟着往就业率中掺水。辅导员、学生和学校在掺水行动中耗费的精力越来越多,为了使数据更高,使用一些刚性手段来威胁学生便可以预见了。
然而,数据再漂亮,倘若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数据本身就失去了可信度,它会让社会对就业形势发生误判,影响社会政策与个人抉择。举例而言,假如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率都很高,社会资源就不需要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一定的倾斜,设计更多方案,也不需要就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进行调整,最终导致实际就业人群和统计就业率发生更大偏移,造成本应更好被调配的人力资源发生浪费。
应当说,学生和社会都需要更真实的就业率。一些学校正在做出改变,这有望推动圈子内的自净。除华中师大外,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曾于2020年公布了该学院就业率,截至当年5月25日,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如果掺水成为了常态,那么更符合人们感性认知的就业率有可能成为更好的招生简章,因为相对不那么好看的就业率反映了真实性,在社会讨论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聚焦效应,人们反而会给予学校正面的评价。
不过,上述"自净"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治理数据掺水需要更高效有力的方式。
技术手段或许是更好的方式。通过一个系统,建立起就业率和学生的直接联系,减少学校在统计中的干预。这个系统最可行的运用方式可能是学信网。目前,所有大学的毕业证、学位证的电子查验都需要登录学信网,从系统承受力来看,学信网有承受较大网络访问运力的基础。而只要在学生登录时,新增一个"就业统计"的必填窗口,只有学生本人能通过账号密码登录填写问卷,且在填写完之后不可截图不可轻易修改,除学信网主办单位外其他人不可访问问卷结果,那么学校在影响就业率的统计上就少了很多运作空间,就业率的统计也会变得更加真实。
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本不应受到如此大的讨论,但既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进行数据治理,获得更真实的就业数据就变得重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