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弹性上下班"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吕玉刚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还有一句说明:"中央文件也提出来了,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换句话说,这并不是教育部一时兴起,而是更高层面的制度安排。这意味着,"教师弹性上下班"不仅仅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表态,更是将很快落实在各地行动中。
就此而言,一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列。就在吕玉刚鼓励"教师弹性上下班"的同一天,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表示,2022年春季学期起,内蒙古将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近日发布的《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也明确提出了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合力均衡配置师资、加强教师后勤服务保障、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等举措。最近,北京各区两会陆续召开,提及"双减"动向,多区都表示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
"双减"政策之下,教育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教师这个职业因此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家长和孩子在"双减"中减轻的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需要教师来分担。减轻家长孩子校外培训负担,意味着知识教育更多留在学校;推广延时服务,意味着教师留在学校的时间更长。只有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才能真正使学校成为知识教育的主阵地,进而扫除家长的疑虑和担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能否肩负起这份责任,不仅是缓解家长焦虑情绪的前提,同时也是"双减"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实际上,"双减"过程中仍有一个"加法"要做,那就是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仅凭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显然远远不够。在校内,教师有教书育人之职;离开学校,他们也有各自的生活与家庭。正因为如此,在教育主管部门眼中,"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位列"教师弹性上下班"之前。只有弥补了教师岗位缺口,才能使进一步探索教师工作时间安排成为可能。相比起如何规划"教师弹性上下班",怎样"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显然更加容易付诸实践。对此,各级教育部门不妨详细统筹、早做打算。
诚如吕玉刚所言,"教师弹性上下班"的关键在于校长。如果说"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则是对学校管理的考验。如何在减轻教师负担与强调劳动纪律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校长们面前的一道严肃课题。"弹性上下班"不等于学校管理失去刚性,如果有教师以减负为名行减责之实,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免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弹性上下班"无疑是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有必要加强针对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的日常监管,督促教师以时间换取效率,避免责任义务与额外负担共同"减去"。
毋庸讳言,无论"弹性上下班"制度如何设计,一些教师注定很难享受到这项福利:譬如班主任。学校内,班主任往往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教师,他们不仅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而且往往也承受着更大的责任与压力。在设计"弹性上下班"时,不妨为有志于提供更多教育服务的人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偿。由此,不仅可以体现对班主任群体的关怀,而且可以带动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其中。让需要"弹性上下班"的教师早一点返回家庭,让有热情的教师有动力多一点时间陪伴学生,这也不失为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的一种有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延时服务未必一定意味着"免费服务"。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其中提出,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实行"弹性上下班"的前提是普及延时服务,而延时服务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如何让教师觉得劳动体现了价值,同时让家长感觉"物有所值"?就"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而言,如何科学地设置服务内容,明确收费模式和收费标准,无疑是摆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负担过重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时间上,有时还体现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日常教学工作之外,不少教师还承担着与教学工作无关的工作事项,评比表彰、信息填报、迎接检查……太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既分散了教师的时间精力,也是对教学秩序的一种搅扰。为教师减负,首先就应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干扰。可资借鉴的是,《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分类列出减负清单,致力于破除干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障碍,建立良好的教育治理生态。相比起"弹性上下班",让教师回归教学本位,更有助于减轻他们的负担。
"双减"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由此意味着义务教育的工作方式和评价体系将作出全面调整。如果说"弹性上下班"的制度构想体现着制度善意,如何让这种善意的倡导尽快成为看得见的行动,仍有赖于制度层面的逐级推进,以及管理细则的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为教师减压,才能为学生减负,大家减才是真的减。让教师舒心,才能让家长放心,皆大欢喜才是"双减"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