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偏移
目前,自学考试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依据设置专业,导致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侧重于理论型、学科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
2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直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按照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由国家考试机构组织终结性考试,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基本上是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为了通过考试,老师上课内容以考试要点为主,强化应试技巧,学生不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表现为“考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知识点,大量做题,突击应考。实践证明,这种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情况,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还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投机心理,滋生考试作弊现象。
3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尚需深化、制度化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现正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沟通形式在于学历教育的免考规定,而对于自学考试与各种教育形式的沟通、专业和课程的认证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造成了自学考试教育自身信誉受到严重挑战。此外,自考本科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措施保障,使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之间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