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考本科事业自1981年创立以来,己走过了30个年头。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建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和拓展、创新阶段。
1. **阶段:创建阶段(1981-1988年)
这一阶段从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自考本科试行办法的报告》至1988年国务院发布《自考本科暂行条例》,自学考试由一种试点制度发展为国家行政立法所确认的全国性考试制度。明确了自学考试制度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高等教育的一种考试制度。
这一阶段青年要上学,干部要学历、国家要人才,同时,出于教育公平的原因使得自学考试制度应时产生。在生源构成上,应考者主要是被十年动乱耽误的那一代人,且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以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等为主;在学历层次上,以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向中专和本科段扩展和延伸;在发展规模上,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开考专业越来越广。开考专业在1981年时,仅有哲学、汉语言文学等少数几个专业。到80年代末,开考专业已经扩展到200余种;在生源分布上,主要以城市生源为主;在助学单位上,自学考试最初以普通高等学校助学为主;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2 第二阶段:巩固、发展阶段(1988-2000年)
这一阶段自学考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这个阶段基本特征为以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为主,是高考落榜生的“补充教育”。生源构成上,考生群体发生了变化,应考者大部分为高考落榜生。考生的年龄明显下降,25岁以下应考者的比例由1988年的50%增加到1999年的68%;在学历层次上,学历有所上升,考生中有近30%的考生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各种职业的考生趋于多样化;在发展规模上,根据全国自学考试办公室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报考自学考试人数平均每年增加超过80万,至1999年,全国每年报考人数达1320多万,毕业生人数从1990年全国全年毕业人数6万多人,1999年全国全年自学考试毕业人数达43万多人,增长了7倍多;2专业以文化类为主,但专业类别有所增加,覆盖了文、法、经、管 、理、工、农、医、师、艺术、军事等专业;在助学单位上,我国自考本科带动了一批以自学考试辅导为初衷的民办高中后教育培训机构。这类学校多为省、市、区审批,统称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该类学校曾一度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2/3。3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参与自考本科助学;在考试办法上,自考本科的命题由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别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三种办法。逐步建立题库,实现必要的命题标准化。考试方式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3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多样化需求阶段,自学考试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这个阶段自学考试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改革,同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生源构成上,考生构成超过一半为在职在岗人员,一些高校肄业生、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也参加到自考队伍中来。有些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同时参加自考的学习,以取得双文凭;在学历层次上,近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在发展规模上,学历教育规模稳中有升,非学历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除了学历考试,自学考试系统先后尝试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多项证书考试;在生源分布上,城市考生为主,农村考生数量有所增加;在助学单位上,2007年,文件规定禁止公办高等院校举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终结性考试为主。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自考课程抵免。部分省市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尝试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