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自学考试缺陷及弊端日趋明显,表现为办学方式僵化、教材内容的陈旧及质量低劣、学业成绩评价的单一、实践教育环节的欠缺等,这些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对自学考试质量的质疑。究其根源,则与自学考试的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和专业课程设置的保守等不无关系。自学考试与社会对教育发展需求产生严重偏离,出现了明显的错位,导致自学考试面临发展困境。
(一)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错位
目前,自学考试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参照开设同样专业的一般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显得模糊不清。在实际中,由于自学考试教育管理方面和普通高校的不同,对于注册的自学考试学生,自学考试管理部门采取的是学籍成绩管理,普遍存在着“重考试,轻育人”的现象,忽视在对学生管理中的德育培养,而德育素养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加强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等德育建设,并且实施于自学考试的过程中,这对于培养自学考试“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标准也是参照同层次同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相同课程的要求,在实际中则过于注重考核,学业评价方式僵化单一。自学考试是以课程单科结业的方式进行,注重通过率,评价标准偏低,自学考试平时无任何考核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能力型和实用型人才,而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方式显然与社会发展极不相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存在难度,更谈不上自学考试學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如此偏重应试教育和学业评价方式影响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难于实现,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是在预料当中。因此,急需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评价标准角度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特别要关注德育目标的培养,改变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建立全面、多元的教育评价制度。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有多元化需求学习,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应当是多元化的。
(二)自学考试的“补充式”应试教育理念与继续教育的为终身教育服务的教育理念的错位
自学考试经历了三十余年发展历程,先后扮演着补偿教育和补充教育的角色,有效弥补了“文革”时期延误的教育培养,实现了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的补充教育培养目标。由于长期承担着“学历补偿”教育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显露出来,自学考试教育范围比较狭窄,考核的内容则注重知识性的考查,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评,考生为了考试过关,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自学考试文凭没有优势可言。“补充式”应试教育理念早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终身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继续教育已成为公众重要的学习途径,应充分认识这种发展态势,调整“补充式”应试教育理念,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方式,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全社会培养多样性和多层次的人才。
(三)专业和课程设置落伍、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错位
目前,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得不合理,开设的自学考试专业多数是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参照了普通高校的全日制的课程,并没有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而很难符合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落后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使自考学生既缺乏扎实的理论根底,又不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自考学生所处的位置颇显尴尬。而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急需,使得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增补社会所需的专业和课程已刻不容缓。
虽然有些专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教材内容陈旧,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突出。一些自学考试专业教材存在种类有限、内容陈旧、缺乏配套的高质量的教辅书等问题。同时,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教材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知识,没有突出自学考试同普通高职院校存在的差异。自学考试是以教材为核心,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学生结合社会助学,来完成课程的考核,因此,自学考试教材的质量优劣的作用可见一斑。由于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更新和系统把握,直接影响到自考学生的就业和在职场的竞争力,自学考试教材内容应适应新形势需求,及时进行更新、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