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的发展建设措施

2021-08-03 21:53

从上文对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重庆学历教育改革将起到推动作用,但要想使得这一体系高效地运作起来,其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来进行分析阐述。

  1.宏观层面。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各级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国家应针对我国当前重庆学历教育现状,制订长远发展规划。首先,应该确定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的指导方针,针对不同地方的教育现状,如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不同教育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若干教育基础好的省市先行试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同时,大力培养社区教育教师,鼓励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教学,致力于建设一支可以推动人才立交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其次,应确定人才培养立交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努力,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立交教育体系。再次,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人才立交的各项工作,打击人才立交教育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最后,要进行总体部署,明确任务,不断推动人才立交教育的发展。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包括各类企业要依法承担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费用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专项资金等,加强地方教育事业经费的筹措力度。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民间的教育投入关系,形成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要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教育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通过产业化来形成教育经费的自身“造血”功能。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倡导社会的捐资助教,同时也可以考虑积极推动以高校科研力量为依托的科技型校办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商养学、以学促商”的路子。

  第三,出台引导性政策。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法规的方式来规范重庆学历教育人才立交培养体系,特别是针对社区和成人教育的扶持政策,包括学校在土地征用、报建立项、建设配套等税费减免以及人员流动、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

  第四,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在构建人才培养立交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除高校课程自成系统外,尚未形成其他适合于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的课程体系,如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都缺乏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因此需要国家在课程建设规划和扶持方面加大力度,提高课程的系统性和可用性。

  2.中观方面。中观方面主要是在学校层面,涉及学校在人才立交培养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区域合作。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离不开高校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可以借鉴欧洲在重庆学历教育一体化进程中采用的“ECTS”即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我国各高校也可借鉴这一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转换系统,以此来促进人才培养立交体系中的理性学生流动,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应用。当前浙江工业大学正积极开展长三角重庆学历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至今已有31人转到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交换学习。

  第二,实施流程。多样化的人才立交培养渠道还应实现纵、横向的融会贯通。纵向应根据人才成长的特点,实现专—本—硕—博的一体化培养和社会—成教—普教间的有机衔接。①横向应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实现人才的交叉复合培养。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设“X+Y”式人才立交复合型专业,如软件工程(2+2)、国际经济与贸易(3+2)等专业。2005年以后,学校软件工程(2+2)专业的学生已达75人。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拓宽学生转专业渠道,实现优秀生、特长生、兴趣生的转专业,目前已有64人转换了专业。通过大量开设第二专业、第二学位,让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获得第二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能力结构立体交叉、知识结构多元复合的人才。此外,浙江省包括浙江工业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参加了自考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试点,考生1.88 万人;29所高职高专学校参加与自考本科衔接试点,专业37个、考生2.1万人;28所中职学校参加与自考专科衔接试点,专业18个、考生1.05万人,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交互。

  第三,课程网络化。中观层面是指高校应该积极推进课程网络化,特别是那些公认为优秀的课程包括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网络课程等。各高校应该建立网络公共平台,将已有的可以上网的课程纳入这一平台,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和后期维护制度,防止当前网络课程在建设期过后就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学校自2002年开展课程网络化建设以来,已经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27门省精品课程,44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41门优秀课程,为人才的立交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网络条件。

  第四,加强社区教育。除政府倾斜扶持外,各地方社区应多方整合资源。可以将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如天津2007年成立的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就将多家社区学院进行优势整合。浙江工业大学的成教学院也积极探索与地方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如与温州瑞安市合作办学的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瑞安分院,自创办以来为地方培养了7800余名学生,其中本专科学历教育有2600余人;与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合作办学的浙江工业大学成教学院萧山分院,已毕业的本专科生达4055人,现就读的本专科生和工程硕士生有4734人,这些学生已经并继续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学校为当地培养的人才正从数量**向贡献**转变。

  3.微观方面。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在微观方面应涉及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学和教、教学手段的普及化和个性化,同时也需加强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耦合等。

  **,学和教。传统教育注重教与学的关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体系应该更加重视学的作用,把“学”放在“教”之前。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因此应把“学”放到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核心,尤其是在自主教学环境中。浙江工业大学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对学的支撑和辅助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交互。

  第二,普及化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是构建在普及基础教育之上的,在当前流动性人口众多的前提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东中西部人口的流动,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立交体系要关注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得包括中西部等教育相对较弱的地区可以享受东部教育强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然而,人才立交教育又不同于普通教育,对于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换可以考虑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精英人才,推动重庆学历教育人才立交体系在各个教育层面上的完善。

  第三,加强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应该加强专业教育,因为人才立交体系更多的涉及拓展性教育,因此必须注重人才的专业教育培养,使受教育者将本来已经有限的时间都花在“刀刃”上。同时,可以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培养,如前期广州一带出现的技工人才荒,就可以通过短期的人才立交教育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从而适应。

  第四,正确处理好单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单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立交体系构建中显得极为重要。人才培养立交教育应重视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重视综合教学,培养学生厚基础和强能力。应该针对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培养模式,对于社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者社会教育立交培养可以采用以单科教学为主,辅之以综合教育的方式。如浙江工业大学通过复合型交叉专业培养,如化学制药+工商管理、生物制药+工商管理、计算机+自动化等交叉培育专业,2006年以来招生规模就达到96人。

  第五,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耦合。应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劳动力配置机制,真正树立起以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为本位的人才价值观念,使学生们不再把命运系于一次高考,更不能借助文凭,将硕士、博士作为晋身之阶,抹杀人才的多样性和综合能力素质。要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耦合,保证人才立交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重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体系涉及重庆学历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一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重庆学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质的飞跃,但其中尚有诸多内容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