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本套读”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比较优势的体现需要通过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特色化的设计与重塑,积聚、凸显和发挥了其在各类升本教育形式中的比较优势。
1形成“三位一体”结构,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重庆自学考试“专本套读”将高职院校引入到传统意义上的自学考试之中,构建了主考院校(本科院校)、对接学校(高职院校)、自学考试三位一体的结构。随着国家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自学考试“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向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教育方向转变”。[4]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路径的职业化转向清晰而明确,即自学考试作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形式,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合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是当前自学考试和高职教育两者共同的目标。
自学考试开放、灵活、权威性高、适应性强、考试服务体系健全;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实验实训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职业技能培养资源和保障;普通高校拥有学科、专业优势和本科层次办学经验。“专本套读”将三种教育形式有效沟通衔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三方共振,形成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合力。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指向,也不能停留在专科职业教育水平,它明确以本科职业教育为定位,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职业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供重要通道,同时也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2创新课程设置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专本套读”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其课程设置理念体现了对专科职业教育的接续、延伸与提升,又能够达到本科教育层次的规格和标准。在尊重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弱化传统的学科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定位于职业教育,加大应用性、实用性课程设置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专本套读”的课程设置由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四部分构成,沟通课程为基础课程,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沟通和衔接课程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与本科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过渡,为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前三部分课程涵盖了自学考试本科段面向社会开考计划中的所有课程,绝大多数衔接和主干课程均包含实践环节,另外又增加了三门与职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构建了对接紧密、体现特色、便于动态调整的“专本套读”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主考学校通过对社会大自考相同本科专业考试计划的调整,把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提高作为“专本套读”教学的重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在确保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能力本位”,加大实验、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是综合考查本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考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和指导高职院校解读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设计的规格和要求,提高毕业设计层次和质量,更好地检验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与社会自考生相比,“专本套读”学生既能够享用高职院校的专科职业教育资源;同时,又能更多地争取到主考院校的本科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本套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更高学历层次上的发展。
3强化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中国社会崇尚学历的传统和自学考试产生的时代背景,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或误区,认为自考生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考试。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弱化了,而考试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扩大化,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教育是目的, 考试是方法。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目的与方法倒置了”。[5]随着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深入,全国考办正在积极探索自学考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重视考试结果向重视教育过程转变,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终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试并存”。作为以国家考试为核心的一种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应以降低自学考试的质量为出发点。但同时要认识到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而在终身教育的不同阶段则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强调对人的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专本套读”模式则改变了以往自学考试以精英教育为模版的状况,按照培养职业人才的新定位,注重对考生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严格和规范实践性环节的考核,注重对考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探索了多元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6] “专本套读”四类课程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沟通课程中的政治理论课程,由高职院校直接考核并给出成绩,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则由高职院校平时成绩和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统考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取,一般校考成绩占40%,统考成绩占60%;衔接课程成绩构成则为,校考成绩30%,统考成绩70%;主干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就是学生参加统考的成绩,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成绩由高职院校给出;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考试由主考学校组织考核并给定成绩,对部分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可见“专本套读”在统考课程之外,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主考学校和对接学校能够具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正如泰勒所言,“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7]“专本套读”注重过程性评价,相对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构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自考学业评价体系,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专本套读”模式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形式,较好地发挥了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作用。
4促进本科院校转型,完善职业教育结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而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也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可见从顶层设计上打通职业教育的学历上升通道,这既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多元化的需要。“专本套读”主考学校一般与多所高职院校对接,对接专业相同或相似,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条件、师资等方面各具自身特色,同时存在比较强的贯通性。在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专本套读”的过程中,这些本科院校也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考核等方面努力探索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集聚了宝贵的本科职业教育经验。
“专本套读”主考学校中有些是研究型大学,但更多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水平高、条件好、规模大、业绩佳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具有很好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教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拥有校企合作的条件与经验,在本科办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显然,这类普通本科院校非常适合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一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8]在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这些符合条件的本科院校应尽快根据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厘清思路,明确定位,推动转型,积极调整办学模式,办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