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考背景和专本套读的基础优势

2021-07-23 14:50

自学考试制度自1981年建立以来,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转型发展定位不断明确,服务功能和服务面向进一步得到拓展。从创立之初的以普通高等教育为模版发展到现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助学手段、命题考试等方面都已逐渐呈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不仅有利于新时期自学考试“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成为高职学生学历层次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从2004年起,全国考办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工作专题研讨会,一些省份进行了试点,开展了相关工作。对于沟通形式的称谓,并无统一规定,重庆市简称为“专本套读”,有些省则称为自考“专升本”、“自考专本衔接”等。重庆自学考试“专本套读”这一特定称谓,是指高职院校在籍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教育的基础上(一般从专科三年级开始),根据自学考试“专本套读”专业计划,由所在高职院校举办全日制本科助学辅导,学生学完并通过课程考试后,取得自学考试本科学历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专本套读”教育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自学考试的形式有机沟通衔接起来,这种教育“立交桥”形式完全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对“专本套读”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专本套读”比较优势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完善和挑战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克服前人理论的局限性,提出要素禀赋学说,20世纪中后期在对以往理论拓展和完善的基础上,进入了内生比较优势论阶段。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是指在经济贸易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发展方向和获得**利益。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是指导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但对一切运用稀缺资源从事生产的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学领域。

  1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基础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酝酿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14年6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得到了明确。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现状,打通职业教育、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间的沟通,拓宽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专本套读”教育则是运用自学考试这一“万能接口”构建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之间的通道,为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再次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生源来自于高职在校学生,专业面向职业教育领域,教学依托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方向延伸和接续的特征。“专本套读”教育的理念明显契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其比较优势将在前所未有地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与巩固。

  2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

  自学考试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复兴的步伐,已过而立之年,在经历了补偿教育和高等教育补充阶段后,最终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型。30多年来,自学考试为数千万学子铺就了一条自学成才的光明之路,为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及其他类型非全日制教育的竞争,加之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的兴起,自学考试的生源被大量分流,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不断“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内容、手段和管理方式”,[1]曾经辉煌的自考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自学考试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具有创新的特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结构,拓展新领域、新项目,而“专本套读”模式又是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一。

  “据统计,目前的自考生中有65%在考前已经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在职人员和大中专在校生成为求学的主体。”[2]重庆既是经济大省,又是高等教育大省,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众多,具备教育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为“专本套读”这一制度创新产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8年,重庆市在“专本套读”试点四年的基础上,将办学主体由本科院校转变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了“专本套读”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及本专科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能,使“专本套读”这一创新教育模式迎来了新的转机,风生水起。到目前为止,重庆自学考试“专本套读”已开办57个本科专业;参与对接的高职专科院校103所(占重庆市高职专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注册学生数从2008年的2 000余人上升至2014年的22 000余人,七年来,参加“专本套读”学习的学生总数达106 252人,已毕业学生40 136人。[3]“专本套读”模式一方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广大高职学生拓宽升学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和期望,逐步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重庆自考一个亮丽的增长点。可见重庆“专本套读”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和7年来“专本套读”的改革创新成果奠定了其比较优势的基础。